什么是“0公里二手车”?一场行业“集体默契”的灰色操作
“0公里二手车”顾名思义,是指那些完成上牌登记但未实际使用的新车,在形式上已成为“二手车”,却实际仍处于“准新车”状态。
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2025年5月接受采访时坦言:“所谓的‘0公里二手车’,其实就是为了冲销量而先上牌,随后再转手卖给二手车商。这个行业现象已经非常严重,有三四千家都在做,乱象频出。”
为什么要这么搞?原因很简单——返点!
- 返点阶梯机制:比如当月卖出299台车可能只能返1%,但如果冲到300台,返点可能直接升到1.5%或更高;
- 销量计算标准:只看“上牌数量”!因此,经销商为了达标,会用各种方法提前“虚售”车辆;
- 出路何在?这些“冲量上牌”的车不能留在手里,于是通过打折、转卖或出口清库存,成为市场上的“0公里二手车”。
—
政策信号:国内不准乱搞,国外你们“随意”
2025年5月27日,商务部专门召开会议,召集车企、行业协会、二手车平台等,明确表态要整治“0公里二手车”乱象,并引导出口。
官方媒体报道中的口径耐人寻味:
“规范整治‘0公里二手车’市场秩序,引导合法合规出口。”
言下之意明确:国内不能乱搞,但出口海外的“0公里二手车”,似乎默许其存在。
甚至连抖音这样的平台方,也作为参与方出席了会议,凸显了该问题在舆论与平台经济中的影响力。
—
数据曝光:90%的“二手车”实际是新车!大量流向阿联酋
据英国AutoData数据公司统计:
- 截至2024年,中国二手车出口中90%的车辆实际为全新车,里程数低于500公里;
- 每月约有150辆中国“非GCC(海湾认证)规格”车辆通过线上平台进入阿联酋市场;
- 实际数量可能高达250至400辆,大量集中于迪拜。
你在Dubizzle上看到的0公里车,就是这样来的。
—
为什么选择将新车“伪装”为二手车出口?
- 绕开认证壁垒
新车出口通常需满足目标市场的排放、安全标准,流程复杂、周期长。转成“二手车”后则可规避这些标准,降低出口门槛。
- 税收更优
多国对二手车进口设有更宽松政策,关税和增值税低于新车,直接提升利润空间。
- 定价更自由
一辆国内卖15万元的新能源车,在海外市场能卖到人民币30万元,利润可观。
- 品牌“保护”
国内车主最反感的,是自己刚买的新车一年后暴跌50%。通过“出口变现”,可在海外调整价格,国内价格体系表面不变,品牌调性不受冲击。
- 政策鼓励
自2019年二手车出口政策试点后,至2024年已全面放开,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增至3000多家。地方政府也积极配合,包括发放出口牌照、退税快速通道、出口基地建设、推广补贴等。
—
谁在“背刺”?——本地经销商被清仓价打脸
如果是国内没有海外经销商的品牌,大批“0公里二手车”冲击海外市场似乎问题不大。但若在迪拜已有授权代理商,这种方式就等同于“背刺”了自己的伙伴。
还记得几年前涌入迪拜市场的大众ID.3、ID.4、ID.6吗?大量库存车以“0公里二手车”身份进来,结果搞得正规渠道价格体系混乱,售后投诉不断。
—
脱手再快,也只是跑赢身边人?
DeepSeek预测:到2030年,中国129家新能源品牌中将只剩下约15家,淘汰率高达88%。这场洗牌已经开始。
在中东市场,中国车商已经“卷”到了极致:
- 过去需要买家先全款,现在卖家直接送货上门;
- 一台车出口利润500元也有人做,因为国内可能还赚不到;
- 每天车辆滞销的资金成本都在吞噬企业现金流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典的段子:
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老虎,其中一人穿上跑鞋,另一人问:“你以为穿上跑鞋就能跑过老虎?”
回答是:“我不用跑过老虎,我只要比你跑得快。”
主机厂、经销商、贸易商,谁也没余粮等到春天,拼的只是:谁能比别人多活一阵子。
—
总结:乱象?套利?趋势?
是的,“0公里二手车”在技术上确实是灰色地带,但站在消费者角度,只要价格更低、品质不差,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是不是“乱象”。
而从整个行业看,这是国内车市内卷的真实写照——
- 新车卖不动,不如出口;
- 出口成本高,不如变“二手”;
- 海外经销体系尚不成熟,越是“绕道操作”越有空间。
“灰色套利”成为无奈现实,而在这条路上,中国人确实正在“卷中国人”。

